找到相关内容4443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朱熹鬼神观谈三教辨正问题的儒学理论建构

    理论的什么新面貌,对于三教辨正问题产生什么样的辨正效果,儒学理论因朱熹鬼神观的涉入又引发什么意义的成长,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。   三、朱熹论鬼神问题的方法反省   朱熹谈论鬼神的材料在《朱...

    杜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574839.html
  • 敦煌文书类化字研究

    不伦不类了。   “耶娘”类化作“ 娘”。伯2418《父母恩重经讲经文》:“既得这身成长了,大须孝顺阿~娘。”按:“~娘”即“耶娘”,“耶”字受“娘”字类化,以至男人也给加了女旁,由此可见类化的影响之...

    张涌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474855.html
  • 人生的思考

    最终会在人生的外部世界收获自己的果实。在这个过程中,成长与调整的法则处处都在起作用。 公平处处体现 具有良好思想的人,往往能够收获令人羡慕的结果;而居心不良的人,则往往会落到可卑的下场。一切都很公平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62275772.html
  • 林光常教授关于书籍《无毒一身轻》的演讲

    他们现在都是给它吃抗生素,让它快速地脱壳,而且更加生猛肥大,只需要五个月的时间。用抗生素和激素,来节省成本,让它快速成长。这些东西你吃下去之后,你会发现现在的孩子,身体已经严重扭曲掉,整个变形,所以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63475786.html
  • 赵朴初与中国的人间佛教

    面对的新情况,如果它冷漠于时代和现实,那么它必将落后于时代、被时代所疏远甚至抛弃。从两汉之交传入中国的佛教,在近二十个世纪的时间里,已经成长为中华民族自己的宗教,形成了三大语系并存、大乘八大宗派林立尉...

    正澄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75977111.html
  • 原始佛教读书会:相应部选读 第二单元:天子相应

    盖”,五种障碍心灵成长的盖障,就是贪、嗔、昏沉睡眠、掉举懊悔、疑,就是断除这些。这些大概就是在“精进、喜”这个阶段就逐渐断除的,所以就很容易进入禅定。进入禅定,他就具备一些禅定的内容,就是“禅支”,有...

    蔡奇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2877132.html
  • 班禅洛桑却季绛称(慧贤法幢)的历史(二)

      “南无上师与三宝,请住于我心莲中,  共与不共诸悉地,启请现即赐与我。  有佛出世甚难逢,暇满人身复难获,  勿贪现世中安乐,正应希成长久愿。  青春体质虽健旺,亦如虚空现彩虹,  命如泡沫易坏灭...

    云增·耶喜绛称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4378281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佛教对社会自杀行为的预防

    ldquo;善男子,莫自轻鄙,汝等自身皆有佛性,若勤精进灭众过恶,则受菩萨与世尊号,化导济度无量众生。”20 佛陀借由他本人的出生成长、结婚生子、出家苦行、降魔成道、大转法轮直至涅槃等人间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0978314.html
  • 转识成智,一切从心开始

    我们每一个人的学问经验去认识。在座的两三百人,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背景、有自己不平凡的学历、有自己的一份人生经验吧,那当然是很值得参考很值得尊重,但是不能拿你个人的人生经验来当指导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...种子发芽起来,不好的感受马上又生起,这就是种子生现行,现行熏种子交替而成为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状态,这些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。以上是讲凡夫的境界。每个人从成长到老死,不管是事业上,还是学业上,一生都在...

    素闻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0778539.html
  • 蔡瑞霖:关于唯识学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考察

    借用了「种子」( biija )的比喻,但由种子的形成到种子的成长发芽,这一段潜伏的历程,仍以业力作用的概念为主,还未凸显出为一切种子之所依的阿赖耶识的观念,所以是「业说」而尚非大乘「识说」(注 19...

    蔡瑞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878754.html